Search


電影雜談\【台北物語】Story in Taipei

其實,去...

  • Share this:


電影雜談\【台北物語】Story in Taipei

其實,去看【台北物語】這部電影會忽然間成為一個流行性的行為實在令我始料未及,就因為看了一篇影評勾起我「想看看到底有多糟」的慾望,所以我還真的掏了腰包自己去看了這部片。(也難為了我的好友視體撞擊竟然在二刷之後又陪我三刷,這可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三刷啊,就這樣給了【台北物語】。)

說句不好意思的話,片中所出現的技術性錯誤我都曾經犯過,當我在大學時期拍畢業作品時,或是我在剛入行時為一些公家機關製作成本過低的宣導短片時,都曾經出現過【台北物語】當中出現過的慘況,以技術層面去檢討的話,【台北物語】的狀態,就是創作者只擁有學生等級的預算與技術,卻想要拍一部長片,很多片段,明顯就是缺乏事前規劃,疑似到了現場趕著拍完,結果回去發現片段不夠勉強剪出來的情況,它的收音極差,差不多就是一個初學者剛剛練習拿麥克風結果收出來的東西,空氣音比對話還大聲,而且空音還經常不持續的忽然斷掉,音效的處理與配樂的選擇都毫無品味可言,我甚至懷疑處理音效與音樂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在剪接軟體當中調整音量的大小。

演員的表演也多半很拙劣,有的時候這並不是因為演員本身的素質問題,而是導演明顯不會導引演員,因為說實在話【台北物語】的演員陣容雖然參差不齊,但外型並不算是差(特別是演孫女的郭又齊,只不過她過於甜美又欠缺與劇本相符的造型被擺在電影當中當中就是充滿了詭異),有幾個演員甚至演得還不錯(像是飾演小偷的張哲豪,就看得出來他挺能夠把那些奇怪的台詞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來表演),最恐怖的一個規劃,莫過於「神奇的大麥町」,故事裡面有一隻狗的角色,劇情的刻劃應該是從狗的觀點看人的荒謬,但是執行的時候卻用了一隻狗的塑像,所有的演員都當那隻假狗是真狗,這種驚人的規劃,以及把這場戲執行出來的勇氣,實在令人歎為觀止。總觀而言,【台北物語】就是一部老人家拍出來的學生作品,但是拍完剪完,沒有看出自己的缺點仍舊上映,也充滿了讓我感佩的豪情壯志。

基本上,【台北物語】的劇本主架構是不錯的,看得出來,黃英雄是想要講述住在「台北」的都市人的荒謬,可是主要精神雖不差,但是對白卻寫得很糟,過時的文藝腔,搭配上明顯經驗不足的演員,唸出台詞時就是一整個荒謬可笑,再加上多次出現疑似缺乏足夠片段只能讓勉強可用的畫面直接露出的剪輯,角色情緒太詭異,演員們經常滿臉嚴肅地講出牛頭不對馬嘴的台詞,所以也不能怪觀眾會看電影會看到笑出來。許多空景的片段也看得出來就是沒有事先規劃過,現場直接就拍,結果回去剪的時候沒有畫面可以用,才呈現出一種「乍看好像是意識流,但是更多看起來像是亂拍」的奇怪影像風格。

至於多人憤怒的認為不該花錢看爛片的觀點,其實我在去看這部片之前也是有相當的疑慮的,但是當我看完,感受影院當中的氣氛之後,我就不再認為自己浪費了錢了。講一句會令沒看過的人嚇壞的話,去看的觀眾們其實真的滿喜歡的,在某些時刻,觀眾們是真的有理解那些角色的處境,只是對處理方式的拙劣給逗樂了,這一點很有趣,因為我們平常看大製作時,都很容易忽略那些鏡頭語言,可是就這一部,因為處理的痕跡太過明顯,所以觀眾們瞬間都知道那就是一場戲,既然知道那是一場戲,那怎麼還會認真看待呢,既然沒有認真看待,那觀眾們在看戲的時候就多半是處在一種觀賞喜劇的心態。

舉個例子來說,通常電影的影像語言有一個公式,一場戲進場之前通常會先拍一個近景或是遠景,介紹這場戲發生的地點與環境說明,【台北物語】完全遵守這個公式,沒有亂來,可是它每次進場就都拍同一個吊扇來解釋環境,你覺得它是沒畫面重複用嘛,可是有趣的是吊扇有的時候在轉,有的時候沒有,明顯就是刻意地拍了很多個版本,所以不同場次放置不同的速率的風扇,似乎又好像又在暗示些什麼,就是因為作者的企圖與處理都明顯到被觀眾看得一清二楚,觀眾離導演的原意是如此的的近(但卻不一定認同),所以這才有了笑點。

至於【台北物語】是不是Cult片?我覺得他是,我們不去論導演原本的意圖,只去論成果的話,【台北物語】是有符合Cult片標準的,【洛基恐怖秀】的導演當年拍電影時也是從沒設想過會造成今天的現象,所以Cult片的認定,在一開始就並不是電影製作者或是不愛這部片的觀眾們可以決定的,就算有人不認同,只要有一群人願意去看這部片,那他也已經擁有Cult片的資格了。比起勞勃羅里葛茲拍【絕煞刀鋒】、【恐怖星球】是在刻意的拍爛,想要達到Cult片的效果,【台北物語】卻是在無意當中把片子拍成Cult片的形式,甚至可以說,它還比【絕煞刀鋒】更有Cult片的味道與娛樂性。

最酷的一件事是,【台北物語】的故事主旨,是在嘲諷都市人自命不凡,結果眼高手低製造了一場混亂的諷刺劇,可是最精彩的是執行出來的成果,卻也顯示了創作者自命不凡,結果眼高手低的製造了一部整體呈現極為混亂的作品,創作者自己變成了他自己作品當中描述嘲諷的對象,而這部電影卻又誤打誤撞的引起一個發生在「台北」的社會現象,這也算是達成了一個電影本身辦不到的成就了。


Tags:

About author
1980年生於台中,目前在台北工作生活 從2001年開始寫電影影評,文章散見於PCDVD、PTT、無名小站、痞客邦、mobile01、幕迷、魔方網與巴哈姆特。 影評人、專職的剪接師與配音員,貓咪飼育的初學者 定時實況時間: 週末晚上10:00後會開台 https://www.twitch.tv/bpf1980 ------------------------------ 每周四晚上九點半,會在 TWITCH 實況 https://www.twitch.tv/bpf1980 歡迎各位的加入!
相關合作提案請寄信至: [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